- 发布日期:2025-02-03 10:07 点击次数:62
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一段访谈非常火。他说中国公司习惯了“跟跑”,总想等别人把路蹚平了再冲上去分蛋糕;更直言,已进入“无人区”,往后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。
这些话像一盆冰水,浇醒了许多装睡的人——中国经济的“后发红利”快吃光了,但大多数企业还在用“跟随战略”的旧船票,试图挤上未来的巨轮。
今天,我不谈鸡汤,不谈情怀,只问企业家10个扎心的问题。
1. 当“抄作业”成了肌肉记忆,你还记得怎么自己解题吗?
梁文锋说中国公司缺的不是资本,是创新的信心。可信心从哪来?是从抄完作业拿高分的沾沾自喜中来,还是从砸碎模板、直面未知的恐惧中来?
2. 你养的真是“人才”,还是只会拧螺丝的流水线工人?
“高密度人才不是靠高薪堆出来的,是靠土壤长出来的。”当你的研发团队还在用“对标友商”当KPI,顶尖人才早跑去能定义规则的地方了。
3. 摩尔定律的便车,还能蹭多久?
过去总以为“等18个月就有新技术送上门”,可当全球芯片战开打、开源社区收缩,突然发现——这次没人给你留车尾的挂票了。
4. 你所谓的“生态”,到底是种树,还是抢果子?
太多企业把“生态”当收割流量的镰刀,却忘了真正的生态是要先松土、播种、施肥。当所有人只想摘桃,谁来当第一个种树人?
5. 无人区的灯油,你攒够了吗?
任正非说前方没路灯了,可你实验室里的储备技术,够照亮接下来三公里吗?还是连手电筒的电池都没备足?
6. 你焦虑的究竟是“落后会死”,还是“领先可能死得更惨”?
跟跑时摔跤最多擦破皮,领跑时跌倒却可能被后来者踩成路标。但历史记住的,永远是第一个竖起路牌的人。
7. 你的“创新”是刷存在感,还是捅天花板?
搞个换壳APP叫微创新,重构底层逻辑才叫真突破。当别人在给汽车换颜色,特斯拉早把发动机扔进了博物馆。
8. 你抱怨“顶尖人才不在中国”,可你的公司配得上顶尖人才吗?
梁文锋说前50名人才或许不在中国,但谁规定人才必须“在海里”?与其抱怨池塘小,不如先把自己变成海。
9. 你天天喊“活下去”,但靠什么活到下一个春天?
价格战能抢市场,却养不出技术护城河。当潮水退去,裸泳者连遮羞的贝壳都捡不到。
10. 最后一个问题:如果明天就必须原创,你今天敢掀桌子吗?
别等到被卡脖子时才喊疼,真正的企业家,会在晴天修屋顶,在别人数钱时砸钱挖战壕。
这10句话很刺耳,但刺耳的话才能戳破幻觉。
梁文锋们不是个案,而是中国商业进化到临界点的必然产物——当人口红利消退、模式创新见顶,硬核创新不再是选择题,而是生死状。
过去我们搭便车,是因为车还在往前开;如今车要换道了,司机的位置空着,你敢不敢坐上去?
记住:跟随者的天花板,是引领者的地板。
当全世界都在等中国答案,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?
秋叶大叔
一个总想捅破窗户纸的观察者。
(如果你被戳中了,转发给那个装睡的人)